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论文检测样例 > 正文

中介语理论与 偏误分析理论

2014年10月08日 论文检测样例 ⁄ 共 1483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974 views 次

维普通达检测系统10月8日检测样例:

1.4.2 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理论是偏误分析理论的基础。中介语指的是外语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同时具备母语和目的语特征的语言体系。这种语言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自成系统,并将一直存在在学习过程中。中介语是动态的,随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上的不断进步,中介语也不断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C.Adjemian认为中介语具备可渗透性、“化石化”现象和反复性的特点,塞林格(Selinker)认为二语习得者中介语的形成发展与母语迁移、目的语规则过度概括、教学迁移、外语学习策略以及交际策略等五个方面联系密切。中介语研究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因为中介语反映出了学习者的整个习得过程和各个阶段性特征,了解中介语的特点和形成原因有助于帮助第二语言学习者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1.4.3 偏误分析理论

偏误分析理论是在中介语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最早由鲁健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介绍到中国。科德(Corder)曾把语音学习者的错误分为“失误”(mistake)和“偏误”(error),他认为失误是指偶然发生的、不反映学习者语言习得能力的错误,而偏误则是指由于语言学习者没有切实掌握目的语而发生的规律性的、靠语言学习者自身不能纠正的错误。偏误分析理论正是以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偏误为研究对象,对偏误进行详细具体的描写分析,揭示偏误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了解学习者的习得规律,并在深层次上揭示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本质。偏误及其所体现的规律是学习者中介语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偏误分析是中介语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之一,研究偏误正是为了进一步明确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

偏误分析把偏误作为研究对象,所关注的是学习者展现出来的目的语形式同目的语标准形式之间的差别,探讨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些差别,从而发现学习者偏误的生成规律与过程,总结出一些母语干扰外的造成偏误的原因。

1.4.4 刺激反应论

刺激反应论认为语言是通过后天习得形成的一套习惯,学习过程是一个形成刺激-反应奖赏链的过程。该理论认为外部因素在语言习得的影响是巨大的,认为语言作为人类行为的一种,同人类的其他行为一样也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模式获得的,强化是整个模式的决定性环节,起着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的关键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理论受到了学界的广泛批评,因为该理论忽视了语言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培养交际能力的作用也十分有限,但是该理论中合理性的成分对于儿童第二语言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与成人相比儿童的认知能力尚处于发展期,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所遇到的许多困难正是由认知能力不足引起的,正确运用刺激反应论所主张的反复操练的教学方法在较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儿童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克服因对其所学内容不能深刻理解而产生的学习障碍。

1.4.5 认知发展论

认知发展论产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由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提出,他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是主体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要获得新的知识必须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该理论体现在语言习得方面即是指认知能力对于儿童语言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是一个在通过已有认知结构获得新知识的同化行为和改变已有认知结构以吸收新知识的顺应行为中不断寻求平衡的过程。认知是语言发展的前提,认知能力越强,语言习得的效果越好。因此儿童的第二语言习得不仅需要来自外部环境的各种刺激和强化,而且需要依赖儿童内在的认知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儿童完成学习任务。

维普论文检测系统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

本文地址: http://www.cqvip.org.cn/wp/986.html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


×